
2025年,中国能效标识制度迎来实施二十周年。这一始于2005年的强制性制度,如今已成为全球覆盖范围最广、市场规模最大、节能效果最显著的能效标识体系之一。二十年来,从最初的家用电冰箱、房间空调两类产品,到如今覆盖家用电器、制冷空调、电子信息、工业设备、照明器具五大领域45类产品,能效标识不仅改变了亿万家庭的消费选择,更推动着中国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深度转型。
2005年3月1日,《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能效标识制度的诞生。这一制度并非简单照搬国际经验,而是在借鉴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市场特点进行了本土化创新。例如,2016年率先引入二维码技术,突破传统标识的信息承载限制,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产品全维度能效数据,监管部门也能实时核验信息,这一创新被国际能源署(IEA)列为全球最佳实践案例。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完善。二十年来,围绕《节约能源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基础,国家持续出台政策扩大能效标识覆盖范围:从“十一五”期间的19类产品,到“十三五”的35类,再到如今的45类,每一次扩展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截至2024年底,参与企业超2.6万家,备案产品型号突破400万个,形成了“企业自我声明+信息备案+市场监管”的成熟实施模式,既降低了制度运行成本,又确保了监管效能。
节能标准是能效标识的技术根基。截至2025年4月,我国已发布314项节能国家标准,其中120项为强制性标准,涵盖从家电到工业设备的全领域。以空调为例,现行能效标准已超越日本“领跑者”标准,被国际机构评为“世界最佳能效标准”,推动行业从“能效追赶”迈入“技术领跑”。
走进家电卖场,能效标识已成为消费者选购的“必修课”。在家用电器领域,15类产品覆盖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日常用品,2024年备案型号达70.7万个,其中1级能效产品占比60.3%,意味着超半数新上市家电达到最高节能水平。制冷空调领域更显集中,11类产品中1级能效型号占比74%,变频空调市场份额从2005年的不足5%飙升至2024年的98%,技术升级速度令全球瞩目。
电子信息和工业领域的变革同样深刻。7类电子信息产品中,仅微型计算机就占备案型号的90%,智能调控技术让待机功耗大幅降低;工业设备领域的7类产品,从电机到变压器,2024年1级能效型号占比26.4%,2级占比48%,高效设备正加速替代高耗能旧设备。即便是看似微小的照明器具,也完成了从传统荧光灯到LED的全面转型,5类产品中1级能效型号占比21%,年节电规模数以百亿千瓦时计。
监管体系的完善为制度落地保驾护航。国家每年抽查15-20类产品,地方监管部门日常巡查,第三方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监督。2019年至2024年,家电、电子信息、制冷空调等领域的抽查覆盖率持续提升,有效遏制了能效虚标等乱象,让“贴标即合规”成为市场共识。
二十年来,能效标识制度带来的节能降碳成效实实在在。据测算,2024年单年节电量超39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2.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累计节电量突破4.28万亿千瓦时,相当于23亿吨二氧化碳减排,年均节电量超过两个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能效提升意味着线年的普通产品每年可节电640度,按8年使用寿命计算,累计节省电费超2500元,几乎相当于再买一台新空调。在工业领域,一台10000kW高压电机从低效升级到高效,每年可节电55万度,折合电费27.5万元,节能效益立竿见影。
绿色消费习惯也在悄然养成。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8类家电新增备案型号同比增长32.8%,其中1级能效型号占比提升9.2%;3类工业设备新增备案型号中,1级能效产品占比提高2.4%。从商场里对比标识的主妇,到工厂里更换高效电机的工程师,能效标识已成为连接个人选择与国家绿色转型的纽带。
站在二十周年节点,能效标识制度正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深度融入制度实施,“一物一码”的物联网应用、AI驱动的风险预警系统,将让能效信息更透明、监管更精准。二维码标识也将承载更多信息,从能效对标数据到低碳性能参数,为消费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参考。
国际合作的深化则让中国经验惠及全球。中国能效标准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参考样本,空调、冰箱等产品的检测结果互认正在推进,助力“中国制造”的绿色产品走向世界。同时,针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组件等新兴领域的能效标准研制加速,将推动更多产业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的转型。
二十载春华秋实,能效标识制度已从一项技术规范成长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不仅见证了中国产业的升级迭代,更融入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绿色低碳”最生动的注脚。面向未来,这一制度将继续以创新为笔,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上,书写更多绿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