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球网双碳与ESG沈应时】“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
2025年是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回顾中国核工业70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筚路蓝缕,开启中国核工业的第一步。到如今,经过几代核工业人奋斗接力,中国核工业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根据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建核电机组28台,总装机容量3370万千瓦,在建机组装机容量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
从白手起家到如今的全球领跑,中国核工业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登攀的自主创新道路。
站在海南核电小堆观景平台,眺望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在建工程—“玲龙一号”,几代核工业人自力更生之路的追梦之路仿佛有了一个缩影。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定义电功率在30万千瓦以下的反应堆为小型堆,而一般电功率不超过1.5万千瓦的反应堆又称为微型堆。
近年来,在能源清洁转型大背景下,全球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重视核电。而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作为一种规模较小的反应堆,其建造速度更快,降低成本的空间更大。2025年1月16日,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核能新纪元之路》报告显示,小堆装机容量有望达到8000万千瓦,占全球核电总装机容量的10%。
2016年,中核集团玲龙一号(ACP100)技术成为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审查的小型堆。
2021年7月13日,中核集团海南昌江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小堆示范项目)在海南昌江核电现场正式开工。
“玲龙一号”反应堆是由中核集团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个开工建设的陆上商用模块化、多用途小型堆,该项目开工标志着中国在模块化小型堆技术上走在了世界前列。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玲龙一号”以其自力更生、勇于登攀的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推动核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核电是一种清洁低碳、稳定高效的能源形式。核能发电过程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与相同等级的燃煤机组相比,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0万吨。从不同电源品种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来比较,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3年主要发电类型电力碳足迹因子情况,核电度电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6.5克。
2007年,电力短缺成为制约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对于昌江县而言,多年来赖以生存的铁矿资源正在枯竭,传统的水泥生产近年来也存在瓶颈。2011年,拥有“亚洲第一露天富铁矿”石碌铁矿的昌江被国务院列入全国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面对电力短缺及资源枯竭的压力,以核电为龙头的清洁能源产业扛起了能源保供与绿色转型的大旗。2008年12月,海南核电项目启动“五通一平”(即通给水、通排水、通电、通路、通讯、平整土地),并于2010年正式开工。1、2号机组2015年、2016年相继并网发电。2017年全年,每年为海南省提供90-100亿度电的清洁能源保障,彻底解决了电源性缺电问题,有效改善了海南省能源结构。在绿色转型方面,海南核电一期投产以来,等效减少标准煤消耗156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088万吨、二氧化硫13万吨、氮氧化物11万吨,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及海南省完成“十三五”能耗“双控”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未来,“玲龙一号”建成后,每台玲龙一号机组发电功率12.5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0亿千瓦时,满足52.6万户家庭生活所需,一户按三口人算,可供100多万人使用,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8万吨,植树造林750万棵。
从海南西海岸的棋子湾到世界舞台,“玲龙一号”以中国标准和国际合作推动清洁美丽世界建设。
2025年,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组织实施,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清华大学、华东电力设计院等十余家单位大力支持的《中国小型模块堆通用用户要求文件》(以下简称《文件》)发布。《文件》包括25个章节,从目标、政策与原则、总体技术指标及详细技术要求四个层次提出了1180余项、8000余条具体要求,凝练了中国在小堆设计、建造、运营管理与监管等方面的智慧和实践经验,填补了国内小堆技术标准化的空白,为加速小堆产业化部署提供依据。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见证了《文件》发布,其指出,中国通过大规模建设核电站及推广小型模块堆技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能源解决方案;中国的核电发展为世界提供了典范,玲龙一号示范工程为全球小堆发展树立了标杆。
此外,“玲龙一号”从海南出发,向世界输出中国技术,助力清洁美丽世界建设。2024年10月,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及其应用国际会议期间,IAEA与中核集团旗下海南核电有限公司签署全球首个小堆能力建设执行协议,标志着在IAEA框架下全球小堆能力建设将从海南核电起步。
五月的海南核电厂区内,一棵棵芒果树上的芒果挂在枝头等待采摘,正如中国核工业扎根中国大地,70年的灌溉与成长,孕育着一个清洁美丽的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