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电(泽成)近日,中国省级“双碳”指数2022—2024年度评价报告在京发布。本次评价报告表明,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展现出强大韧性,对外坚守气候承诺,对内积极引导各省区市全面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正稳步推进。
报告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再上台阶。截至2024年7月底,中国风光发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2030年目标;2025年一季度,中国风光发电装机累计达到14.82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
与此同时,全球一半以上的电动车行驶在中国,截至2024年底总数超过3000万辆。在新能源车渗透率方面,海南、广西、天津位居前列;而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则在新能源车保有量上领先。中国经济的电气化进程迅猛,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9倍,新能源+电气化,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一条可行路径。
“中国东部地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新三样’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江苏省芯片、光伏、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山东省在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产业方面也有显著发展。”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说,京津冀在“区域气候行动力指数”评价中领跑,长三角和粤港澳紧随其后。各区域体现出不同的发展侧重与特色:京津冀在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和政策与机制创新方面表现突出,长三角则在区域协同水平方面更具优势,而粤港澳地区具备更高的能源低碳化水平和产业转型优势。
基于评价报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阳平坚建议,要全国一盘棋推进碳达峰,坚持目标导向,落实国务院碳排放双控及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要求,为“十五五”设定总量控制目标并推动向省级分解。
生物多样性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株苗”到“一座园” 从“一片沙”到“一片林” 近年来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 接连创新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建立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发展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让我们跟着珍稀动植物 走进他们的栖息地 感受山水交融、包罗万象的多样美景 感知万物共生、和美永续的多彩活力 策划:李楠桦、王仁宏 设计:郭思邈 文字及图片来源:国家林草局、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管理局、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等.…
大熊猫的憨态、亚洲象的漫步、藏羚羊的奔跃、丹顶鹤的翱翔……我们看不到《山海经》里的 “神奇动物”,却与现实中的珍稀生灵共享同一方土地。万物共生,和美永续,才是地球家园最动人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