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满足绿色能源转型的需求,根据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在未来几十年里,每年需要新建多达六座新矿。然而开发一座矿,从勘探到建设,可能需要50年或更长时间。
暂且不论这种转型造成的能源成本以及带来的其他挑战,从开发该计划所需资源的技术和财务可行性上分析,表明在倡导者所要求的时间范围内进行能源转型不仅困难重重,而且难如登天。
密歇根大学的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按照目前的美国气候政策,即旨在实现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以推动电网和交通部门转型升级,开采足够的铜以满足这一需求是“不可能的”。
该研究分析了全球铜矿公司近120年的数据,并将其与美国向电动汽车转型并使用风能和太阳能供电所需的铜量进行了比较。
研究人员发现,从2018年到2050年,世界对铜的需求将比整个人类历史上开采的铜数量多115%,这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这还不包括政客们推动绿色能源转型的需求。根据该研究,为了满足绿色能源转型的需求,在未来几十年里,每年需要开发多达六个大型铜矿。
研究人员估计,其中约40%的铜产量将仅用于电网升级以支持向电动汽车的转型。
密歇根大学地球与环境研究教授亚当·西蒙(Adam Simon)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完全支持能源转型。然而,这需要以一种可行的方式实现。”
拥有数十年采矿咨询经验的矿产经济学家戴维·汉蒙德(David Hammond)表示,每年新开发一个大型铜矿不可能是实现。目前全球共有20个运营中的铜矿,其中两个位于美国。这些铜矿每年总生产量为800万至900万吨。
根据标普指数(S&P Global),预计到2050年未来全球对铜的需求将达到每年约5000万吨。
汉蒙德告诉《新闻简报》,过去,像他这样的矿产经济学家常常对各类金属进行预测,但目前这种预测无法进行。
他解释道:“我们也有顾虑。我们不想预测,也无从下手。当今地缘政治、政治和工业因素众多,很难摸清我们未来对某种金属的需求将如何变化。”
他以电动汽车销售为例,说明事物变化之快。就在几年前,人们还预测电动汽车将在美国成为主流,而如今,已有超过5000家经销商因停车场堆满滞销电动汽车而反对强制推行电动汽车的做法。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生产线上损失了数十亿美元,因此推迟电动汽车转型计划,以不断适应消费者的需求。电动汽车销量和产量的减少也意味着铜需求的降低。
然而,如果能源转型按支持者的意愿进行,铜的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汉蒙德表示,仅靠回收利用无法满足这一需求。目前,全球铜的回收率大约在15%-20%,这一回收率远不足以满足能源转型的未来需求。汉蒙德解释说,金属分离是根本性问题,这将导致其无法作为供应源与生产相配。
在美国,若要建设新矿山,前提是必须获取许可,这一过程普遍会受到反对和官僚体制的阻碍。以亚利桑那州的铜矿决议为例,这座铜矿若能成功开发,促使美国的铜年产量将从约100万吨增至约150万吨,满足美国当前25%的铜需求。然而,铜矿开发的决议已经持续了30年之久。
但哈蒙德指出,在矿山进入许可流程之前,单勘探过程本身就需要耗费20到50年的时间。目前世界上大型生产商开采的铜矿,大多是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采。
这一时代是斑岩矿床的时代。这些矿床位于地表,虽然开发起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产出颇丰。哈蒙德解释说,勘探可以发现铜矿脉,但这些发现并不会显著增加全球铜产量。
还有一些其他的大型矿藏,比如蒙古的一个矿藏即将投产,但这些矿产将主要供应给中国,因为中国拥有全球50%的铜精炼产能。
即便找到了一处经济上可行的矿藏,并经历了数十年的审批流程,从开工建设到投产还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扩大生产的另一种方法是扩建现有矿山。然而,哈蒙德指出,这同样存在问题。随着矿山不断扩张,铜的质量会逐渐下降。
他解释道:“因此,矿坑就会越挖越大。当铜的品位降低时,为了生产一磅铜,你必须挖掘更多的泥土,这就意味着每磅铜的生产成本会更高。”
同时,这意味着从电动汽车到输电线路等各个环节的成本都会上升,这无疑会成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障碍。
铜只是实现这一转型所需的矿物质之一,而这些矿物质的开采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困难和难以逾越的障碍。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够关注该项研究。他们在声明中表示,这项研究可能会促使立法者重新考虑绿色能源期限,并将目标调整至实际可行的范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国家发改委:不得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等名义新增钢铁产能 严格限制高耗能低附加值钢材、生铁、焦炭等产品出口
普京话音刚落,俄核潜艇就将抵达古巴 梅德韦杰夫:谁的敌人是美国,就是我们的朋友
“留学500万回国月薪7000”当事人:后悔没用这些钱来买一套上海的房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6499元!七彩红MEOW R16游戏本发布:锐龙9 7845HX+RTX4070
SK 海力士联手 HLDS,推出主流消费级零售存储品牌 Super Mul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