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再生能源(非耗竭能源):太陽能、水力、風力、生質能、潮汐、地熱、海浪能、海洋熱能轉換、核融合能等能源,在短期內能自行補充,能反覆使用持續供應者 ,稱之。 2. 非再生能源(耗竭能源):煤、石油、天然氣、廢熱、何為綠色能源
1. 再生能源(非耗竭能源):太陽能、水力、風力、生質能、潮汐、地熱、海浪能、海洋熱能轉換、核融合能等能源,在短期內能自行補充,能反覆使用持續供應者 ,稱之。 2. 非再生能源(耗竭能源):煤、石油、天然氣、廢熱、鈾等能源,用過即無的,必須另外設法開發轉換採取,無法自行補充者,稱之。
(6)綠色能源 (Green Energy)一、 太陽: 1. 每年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陽能,1017瓦-年,約為目前全世界每年所需能量的一萬多倍。 2. 其中有30%之太陽能被反射回太空。 3. 約有50%為地球表面吸收後,再重新輻射出去,因此得以維持地球表面的溫度。 4. 約20%的太陽能將地表的水蒸發成水蒸氣,形成雲、雨及空氣的流動(水力和風力的由來),同時也造成海洋表面和底層的溫差。
5. 只有很小的比例(%)用於進行植物生長所需的光合作用,太陽能被轉化儲存在植物體內碳氫化合物的化學能。 6. 太陽能可經由太陽電池直接轉換為電能,或是利用反射鏡,將太陽光焦聚直接轉換為熱能。直接取用的太陽能,沒有造成任何污染,是非常乾淨的能源。(但成本高,經濟價值不高,僅適合在沙漠或偏遠地帶)。
發電原理:一個太陽能電場包含許多排的太陽能電池,他們與一個中央的熱交換機聯結,來產生驅動發電機。這些太陽能電池通常被曲面的反射鏡環繞,並且方向隨著太陽光的角度而改變,使之更有效率。太陽能電場的主要缺點是在熱從集電器轉移至中央熱交換機的過程中流失,一個解決方法是籍一個含有數千個分離的鏡子的循環區域,將太陽的熱能集中到一個中央收集點。第一個中央收集系統是溫度達攝氏3,000 度以上的實驗性太陽能熔爐,而在西元1980 年代,第一個中央收集動力塔開始運作。太陽的射線焦點集聚在動力塔的頂端,並且藉一連串含有液態鈉的黑色管子來收集熱,在基底的熱交換機和鍋爐連結,以產生蒸氣來驅動發電機。
二、 水力與風力發電: 本質上都是太陽能的間接利用,發電過程不會產生污染性廢物,是相當理想的清潔能源。(在開發中國家,水力發電資源已趨飽和。且造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廣受爭議,風力發電之風車葉片會產生很大的噪音,使人不安,且對自然景觀有負面的影響。)
發電原理:水力發電~1. 慣常式川流式、調整池式、水庫式水是自然動力中最有用,因為它最容易被掌控。流水可經由水閘或管線被輸送,更重要的,一條河流可藉水壩區隔成能容納大量水的水庫,當需要時便釋出其所需的量。水力常被規劃成水力發電廠,通常建基於大型的水壩,最佳的地理位置是在高山地區且狹窄而兩側陡峭的河谷,水壩建於如此的河谷可以產生超過100公里(60英哩)長的蓄水庫。大規模的計劃或許就不只一個簡單的水壩和蓄水庫。在澳洲的雪山(Snowy Mountains),雪河的水藉由一連串的地下通道,轉至十六個發電廠。
2. 抽蓄式水力亦被用來儲存其他發電廠多餘的能量,這可所謂的抽蓄發電廠(pumped-storageplant)來處理,及使用兩個分離且不同水平面的蓄水庫。正常運作下,位置較高的水庫的水被用來驅動渦輪產生電,而經過渦輪的水便儲存在較低的水庫。一但有多餘的電,便被用來抽取較低水庫的水回到較高的水庫。電力的需求在白天時達到最高點,這亦意味著,大多數的發電站,抽水的工作通常在夜間完成。
風力發電~利用風力推動風車旋轉發電機,叫風力發電。風力發電主要是使用螺旋槳型風車,有時亦採用錐形或新式多 翼型等。 風力發電的優點是不會造成公害,而且取用不盡。但風力發電也有困難,就是風向和風力時常改變,且無法 將能量集中。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所以需組合特殊裝置。目前已有3000千瓦的風力發電設備在運轉。